Gothenburg II 哥德堡 (二)
Chalmers 理工大學是我們這次Graphene week開會的地點,在一樓的展示櫃裡有一枚諾貝爾獎章,這枚獎章是屬於1912年諾貝爾獎物理獎得主Gustaf Dalén (古斯塔夫)的,古斯塔夫與諾貝爾改良炸藥有相似的地方,古斯塔夫發明了Agamassan 一種多孔隙材料可以吸收容易爆炸的乙炔氣體,使乙炔能夠安全的運輸儲存並在需要的使用時再釋放出來,此外他也發明了太陽閥(Sun valve)應用在燈塔、航道浮標上,當時"電力尚未普及"但大量的航運又需要可以依賴的光源作為航道的指引,而他的太陽閥的發明異常的簡單,總共四根金屬柱放置在玻璃管內,中心的金屬柱被刻意塗黑,當太陽升起被玻璃管聚集的光加熱金屬柱,而被塗黑的金屬柱會因為吸熱較其他金屬柱來的多導致供氣管線阻塞管路切斷氣化燈的燃料,又當太陽落下或是天氣不佳使得金屬柱無法關閉管路而又重新開啟氣化燈的燃料,在此同時自動打火器(Pilot light)作用就能自動又將氣化燈點亮,如此一來,減少了燈塔、浮標作業人員的數量與工作之外、可靠性也大幅提升,避免了許多只要有當光指引就能壁面的海難並間接地救了不計其數的船員。
比起現在的諾貝爾獎,是不是當時的諾貝爾獎更應用一些,也更貼近所有人一點呢? 不過無法否認的不論是什麼時期,這些優秀的科學家們都在不斷的拓展知識的邊界並將所學的應用在生活周邊,一點一點的改變著我們對世界的認識也同時改變著世界(即便不是每次都能如原本所想的方向前進)
海報展時間
真不愧是北歐,連收椅子的設計都這麼不一樣。
雖然不大的校園也是有幾個漂亮的景
在哥德堡市政廳辦的歡迎酒會
咖啡時間結束
會議一連五天,演講、海報展也是非常非常的密集,尤其海報展也是一天一輪(一張海報也就只展一個下午,隔天就換別張海報),完完全全沒有打混、旅遊的行程,害我懷念起06年在日本橫濱參加的會議還有一天下午是去參觀鐮倉大佛(雖然我沒有去參觀但也跑去橫濱附近的三溪園),這樣五天下來的確是看到不少有趣的研究也學到一些東西,不過為了隨時保持清醒,咖啡與茶的使用量也是早上、中午、下午都至少要來一杯,不小心替之後長時間開車旅行先加了許多負擔。
題外話,我真覺得哪天咖啡因被禁,學術圈全員一定會有嚴重的戒斷反應,像是我博一帶我的博士後他說他就是咖啡喝太多,在靜止時手還是會有微小的抖動(這現象我老闆也很嚴重,而他以前還是被稱為綠手指的人-極為手巧,之前跟他討論都會分心在他手上的咖啡...會不會灑出來)
港內的交通船
哥德堡3號
跨港大橋
雖然說會議演講很密集,但我還是找了段最沒有興趣的演講跑去看坐一下交通船,看能不能見到去年曾在芬蘭-赫爾辛基遇到的哥德堡號。
會議這次有發給每個與會人一張像是悠遊卡的卡片,可以在哥德堡市區搭乘公車、輕軌電車、交通船等大眾運輸工具,也提醒大家上車要感應一下卡片,而我也很自然地照做了,就當我感應完坐上車幾站之後突然發現,真的假的!?為什麼這麼多站過去、這麼多人上下車只有我感應過卡片而且也沒人向司機買過票?這些人看起來就是當地人,而且瑞典人印象中是非常守法應該不會同時有這麼多人搭霸王車,所以讓我當下完完全全不曉得到底是怎麼回事,雖然猜測最可能的情況應該是這裡悠遊卡用在交通上與我在台灣和倫敦的經驗完全不同,但猜不到整個系統是怎樣運作的....。後來我跑去問會議的工讀生才解開這謎題,原來是因為這裡人用的幾乎都是月票或是年票,而只要感應一次就開卡完成,之後就完全無需再感應只要搭車時有帶在身上以備查票時檢查就好,另外我們手上這張卡是周票,在第一次感應之後可以在一周內在哥德堡自由活動(但是都在開會啊!大家的卡都在第一天歡迎酒會時就刷了...)
去年到赫爾辛基正好碰到三桅帆船的競賽,港邊停了一艘非常仿舊的木造三桅帆船,上面還掛了瑞典國旗,原本沒有太在意,這次要拜訪哥德堡之前上網做了一下功課,熊熊發現去年看到的木造三桅帆船就是哥德堡號,既然這麼巧就該來拜訪一下。
連炮門都有好好的復做
哥德堡號是瑞典東印度公司的商船,在1739、1741和1743年航行到廣州,最後在1743年的回航尾聲(離港900公尺,可以說是非常殘念)撞上Knipla Börö暗礁而沈船,在20世紀初期才開始打撈附近的中國瓷器,而開始計畫打撈哥德堡號是到了1984年之後才開始,這次我所拜訪的是1995年的復刻版,也是完全手工製作的船體(雖然也是內部也是有引擎動力,但基本上還是靠風力航行),在2005年沿著18世紀的航線前往廣州後再返航回哥德堡。
走近船身會聞到木頭與應是用於木頭防腐的塗料氣味(從那邊買的紀念品也會帶有同樣的味道),不過可惜的是我也只能在旁邊看看,如果要上船需要先預約導覽。
前面的老伯把鞋子也脫掉在甲板上看風景,後來還跑過來跟我搭話
跟我搭話的老伯說這是以前的海關大樓也當作美國的大使館使用
這次會議的晚宴是在碼頭旁的一間餐廳,而哥德堡也因為港口也以海鮮、海產聞名(其實在超市裡面就能看到不少冷凍冷藏的燻鮭魚、甜蝦....);晚宴我跟兩個中研院原分所的老師還有一個牛津來的博士生同桌聊天,還有個會議的工作人員(瑞典人)跑來跟我們講中文(去過3次台灣,很喜歡台灣.....)
會議的工讀生最後還在台上合唱(音準、和音都非常好)娛樂大家,這些人算是臨時湊合起來的,但音樂水準卻相當高
在國際會議上社交能力相當重要,雖然都是科學家但仍然是人構成的社會團體,平時在休息時間怎樣跟其他人自然的交流的問題,到了晚宴問題就會變得更加的巨大(至少對於不善社交的我來說),以往會議的晚宴也只能硬著頭皮跟旁邊不認識的人有一搭沒一搭的聊,這次運氣不錯有在海報時間先認識了一個老師,聊了不少之後剛好又能認識其他人,所以這次晚宴過得還算開心也沒有太大的壓力或是覺得無聊,只不過看著旁邊小我一年牛津來的博士生有著絕佳的社交能力,妥當穩重的跟人自我介紹、適當的時機加入話題或是引個話題的開端、簡單清晰的表達自己的想法但婉轉的不與別人的意見衝突、積極的幫忙其他人斟酒、敬酒之類的,真的非常羨慕;雖然說不曉得自己做不做得到,但老實說心裡有不少抗拒感,即便大學在實驗室的時候,老師就已經提醒我社交能力非常重要也提供很多機會幫我與其他研究人員、老師接觸,只是我一直都是不太樂意去鍛鍊老師口中所說的我最弱的一塊肌肉。(這應該可以說是我個性的一部分吧....加上不知為何我記憶名字的能力非常差)
留言
張貼留言